24小时咨询热线

0577-58919158

人才政策

您的位置:首页 > 政策公告 > 人才政策

给你算笔账!个税起征点拟调整,将如何影响你的收入?

发布日期:2018-06-21 04:10浏览次数:

 最新

昨天,备受关注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个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第七次大修,也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革:

  • 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

  • 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

  • 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 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

此次距离上次修法已有7年,从草案披露内容看,新一轮个税改革涉及范围广、亮点多,堪称1994年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也将是百姓获益最大的一次改革,被业内视为对现有个人所得税制的一次根本性改革。


草案如若通过,会对百姓收入影响几何呢?算好个税明白账,权威人士为你专业解读????


起征点拟每年6万元

将个税起征点从目前的每月3500元,每年420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

这传递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一个重要变化:今后缴纳个税,绝不是只盯着每年6万元起征点那么简单,还要减去“三险一金”专项扣除、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等费用扣除,以及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加上税率调整,一揽子政策带来的减税力度超过以往



扩大较低税率级距

同时部分税率的级距也将进行调整↓

现在实行的是工资、薪金所得税率是从3%至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

这次改革——

  • 现行税率为10%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3%

  • 现行税率为20%的所得,以及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10%

  • 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20%


劳务、稿酬等所得税负减轻

除了工资、薪金所得之外,草案拟将以下三项劳动性所得一同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

根据现行个税法规定,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均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所以,如果你的收入中含有上述几种收入,那么你的个税负担也会有所减少,相应收入就会增加


新增五项专项附加扣除

设立专项附加扣除是本次草案的一大亮点,在明确现行扣除项目外,拟增加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

如果纳税人符合上述这些情况,你还可以在扣除以上这些支出后再纳税,这样一来,降负将更多


那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怎么进行认定呢?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汪蔚青表示,税法出台考虑公平公正性,专项扣除针对的是基本生活成本



月薪1万或将减税350元


那老百姓的收入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月薪1万元为例(模拟计算,不包括草案中所提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



附财政部部长的说明全文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国务院委托,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作说明。


个人所得税是目前我国仅次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第三大税种,在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工作。总书记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送审稿)》。草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说明如下:


一、修改的总体思路


这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旨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决策部署,依法保障个人所得税改革顺利实施。修改工作坚持突出重点,对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不适应改革需要的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完善保障改革实施所需内容。对其他内容,原则上不作修改。


二、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有关纳税人的规定。


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两类纳税人:一是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二是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从国际惯例看,一般将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分为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两类,两类纳税人在纳税义务和征税方式上均有所区别。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两类纳税人实质上是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但没有明确作出概念上的分类。为适应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两类纳税人在征税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便于税法和有关税收协定的贯彻执行,草案借鉴国际惯例,明确引入了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概念,并将在中国境内居住的时间这一判定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标准,由现行的是否满1年调整为是否满183天,以更好地行使税收管辖权,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第一条)


(二)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


现行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类征税方式,将应税所得分为11类,实行不同征税办法。按照“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要求,结合当前征管能力和配套条件等实际情况,草案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4项劳动性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居民个人按年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同时,适当简并应税所得分类,将“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调整为“经营所得”,不再保留“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该项所得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并入综合所得或者经营所得。对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他所得,仍采用分类征税方式,按照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第二条)


(三)优化调整税率结构。


一是综合所得税率。以现行工资、薪金所得税率(3%至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为基础,将按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按年计算,并优化调整部分税率的级距。具体是: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3%税率的级距扩大一倍,现行税率为10%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3%;大幅扩大10%税率的级距,现行税率为20%的所得,以及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10%;现行税率为25%的部分所得的税率降为20%;相应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这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保持不变。(第三条、第十六条)


二是经营所得税率。以现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税率为基础,保持5%至35%的5级税率不变,适当调整各档税率的级距,其中最高档税率级距下限从10万元提高至50万元。(第三条、第十七条)


(四)提高综合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


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所得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为3500元/月,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草案将上述综合所得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5000元/月(6万元/年)。这一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前瞻性。按此标准并结合税率结构调整测算,取得工资、薪金等综合所得的纳税人,总体上税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该标准对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统一适用,不再保留专门的附加减除费用(1300元/月)。(第五条)


(五)设立专项附加扣除。


草案在提高综合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明确现行的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专项扣除项目以及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项目继续执行的同时,增加规定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专项附加扣除考虑了个人负担的差异性,更符合个人所得税基本原理,有利于税制公平。(第五条)


(六)增加反避税条款。


目前,个人运用各种手段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堵塞税收漏洞,维护国家税收权益,草案参照企业所得税法有关反避税规定,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地避税、实施不合理商业安排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等避税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规定税务机关作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依法加收利息。(第六条)


此外,为保障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顺利实施,草案还明确了非居民个人征税办法,并进一步健全了与个人所得税改革相适应的税收征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和以上说明是否妥当,请审议。


版权信息/ 来源: 申工社。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浙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欢迎您

       浙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业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经济开发区天瑞路88号,产业园总面积10000平方米,是由瑞安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主办,浙江红连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人力资源主题产业园。

        园区着力打造具备“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四大核心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公共服务,建设以现代化、高端化、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申请项目入驻


联系热线 0577-58919158

查看更多 >>

政策公告